月圆夜,群龙起舞,流光溢彩,上演火龙追月的盛景,蔚为壮观。流转了千百年时光,白云区民俗文化毫不褪色,更显丰满。广式红木宫灯制作技艺、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洪拳、蔡李佛拳、白眉拳……风云变幻中,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厚积薄发,喷涌而至,更具热度。
一代传一代、一棒接一棒,走到今天,在白云生根、沉淀已久的民俗和非遗文化茁壮成长、遍地开花,掀起了一阵阵“非遗热”“民俗热”,汇聚成为白云人心底深处的独特牵挂与情感,在新时代激发出一股股传承新活力,在代代坚守中推动白云区非遗民俗文化生生不息、延绵不绝。
“民俗热”承载文化内涵 共鸣共情代代相传
火龙身、火龙嘴不时喷出闪耀的火花,龙角和龙眼射出耀眼的灯光,在火龙手的呐喊声中,一条条火龙时而追火逐珠,时而低空盘旋,时而一跃而上,激起一个个浪潮,宛如真龙出海,气势恢宏……这是白云区纯原生态的民俗——舞火龙。
白云区中秋舞火龙
每至中秋夜,白云区清湖、夏茅、石马、江村等村落都会掀起“火龙热”,随着火龙手舞动火龙,霎时间,鞭炮声齐响,万人空巷,上演火龙追月的盛景,蔚为壮观,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寄托着村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阖家平安的美好愿景。“我们村的舞火龙文化已有千年历史,我孩童时就在大人手把手教导下学习扎火龙,到了12岁开始舞火龙,从龙尾一步步舞到龙头的位置。”清湖村村民李继添说,这些年他还接手了火龙制作事宜,“无火龙,不中秋,舞火龙陪我长大,我要努力把这项民俗传承下去。”
对于这项独特民俗,白云区始终奋力保护和传承,连续举办了8届“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连闹数日,不仅让市民现场感受到了乡村原生态舞火龙的热闹,还通过H5、抖音、VR、直播等新形式,以及搭配非遗文创拓印体验、火龙立体书制作、黏土火龙制作等创意活动,全方位玩转火龙民俗文化节,全力打造文化品牌。
中秋节火龙出海,元宵节龙狮共聚。在白云区三元里、棠溪、江村等村落,每至元宵节,龙狮争斗、醒狮起舞、醒狮戏蟹等民俗活动都会生生不息。如三元里正月十八闹元宵,至今已有600年历史,其时,粤桂两省兄弟村落龙狮齐聚三元古庙,“斗狮”炫技,龙舞太平,“保家卫国、实干担当、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三元里精神在锣鼓声中薪火相传。
在白云区的许多村落,舞狮成为节日期间的重要节目。
白云区三元里村醒狮起舞,小孩抚摸狮头、狮身,讨个好彩头。
除了舞龙舞狮之外,扒龙舟也是白云区的乡村民俗文化盛事。每至端午期间,鸦岗、人和、金沙等地都会举办赛龙舟活动。每年农历五月初一,鸦岗都会扒龙舟到人和蚌湖走亲戚,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300多年。数十年来,金沙街的横沙村和沙凤村也常常你来我往,一同赛龙舟、吃龙船饭……在本地人看来,龙舟竞渡,竞的是一种不服输、拼搏、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精神,这也正展现了白云区本土文化自信。
端午节,扒龙舟、食粽子、挂艾、洗午时水;清明节,祭拜先人、吃榄叶粄、吃“糍仔”;重阳节,祈福敬老、登高望远……每一个节气,白云区本土总能掀起“民俗热”,也正是白云人的坚守,让一项项民俗活动承载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汇聚成心底深处的牵挂与情感。
扒龙舟也是白云区的乡村民俗文化盛事。
穿越历史的时空,白云区舞火龙、扒龙舟等民俗文化未曾失色,还在岁月打磨中更显丰满,其背后与延绵不绝的传承力量息息相关。白云区本土不少青少年加入民俗文化传承行列,在父辈的谆谆教导下,小小年纪就学扎火龙、舞火龙、舞龙舞狮、扒龙舟,一个个小小的传承人串联起了一条白云区民俗文化的传承之路,让民俗文化火苗不息、热度不减。
白云区鸦岗龙舟饭。
“非遗+”散发文化魅力 赋予新的时代气象
以红木的起源为起点,将宫灯的历史与发展娓娓道来,一番理论过后,学生开始在玻璃上作画,描绘心中的诗情画意……这日,广式红木宫灯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罗敏欣走进彭加木纪念中学,开启非遗进校园之旅。从父辈继承衣钵,凭借对书画的痴迷,罗敏欣选择将广式红木宫灯制作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坚定走在非遗进校园的道路上,孜孜不倦让学生从陌生到接受,再到逐渐热爱红木宫灯。
红木宫灯。
广式红木宫灯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罗敏欣(左)指导学生绘制宫灯玻璃画。
“嗨”,一声洪亮的吆喝下,武者腰背挺直、重心下压,扎稳马步;“嘿”,武者两手握拳,放在腰间;“嗬”,左手出掌、右手出拳,亮明身份;“哈”,左掌屈拇指,掩右拳相抱,行抱拳礼……武者的一招一式,都虎虎生威,以声促力。在白云区的竹料第一小学、竹料第二小学、大源小学、良田第二小学等学校,都开设了洪拳训练基地。洪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冯亦慧粗略计算后称,近年来,单是白云区一带已有3万名洪拳弟子,洪拳文化在广州一直赓续。
冯敏婧(前左)和父亲冯亦慧(前右)一同向外国友人展示洪拳。
冯亦慧和学员一起展示洪拳的基本手法。
同样,狮舞(广东醒狮)这项白云区非遗项目进校园也是大放异彩。狮舞(广东醒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东彪培养的广东白云学院龙狮团,不仅参演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还走上了央视一套综合频道节目《贺新春》、“湾区升明月”2021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等全国舞台,白云区醒狮文化的影响力一次次得以提升。
目前,白云区拥有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传承了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如何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更好传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广式红木宫灯制作技艺以及洪拳,乃至更多的白云区非遗项目,正是白云区探索“非遗+”中的生动注脚,正以“非遗+校园”的模式,让极具年代感的非遗项目遇见年轻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新活力。
第十一届白云山郑仙诞诞庆活动。
遇见年轻人,区级非遗项目郑仙诞走出了“非遗+文创”新路子。今年8月郑仙诞期间,白云山发布全新形象代言,其中两位代言人从郑仙诞衍生而来,分别为医者仁心代言人郑仙安安和云山品德代言人仙鹤山山,均为拟人化IP形象,与当下流行的“国潮风”结合起来,是白云区非遗项目文创产品开发和推广的一大创新。此外,白云山还将市级非遗项目郑仙传说编制为同名舞蹈,以古典舞与现代舞相互交融,演绎云山采药、骑鹤飞升、登山祈愿等场景,再现郑仙故事。
“为了更好地让白云人读懂白云非遗、热爱白云传统,我们大胆探索非遗保护传承弘扬的创新模式,在‘非遗+’新业态上的探索,走在了全市前列。”白云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白云区在探索“非遗+”校园、博物馆、湾区、时尚、乡村振兴上初见成效,正积极探索“非遗+”图书馆、游戏、网络直播、旅游景点等路径,希望将非遗独特元素与白云区美妆、设计之都、时尚之都、乡村振兴等重点板块跨界融合,激活非遗活力和生命力,为现代时尚、流行文化注入白云优秀传统文化灵魂和精神。